五天的培训虽已经结束,但老师的培训画面如电影一样,还一幕幕浮现在脑子里。周子栋老师的角色剖析、白芝勇老师的匠心坚守、精益课堂“未经深思的内容无价值”的警句,如及时雨浇灌了我干涸的管理思维——这趟学习,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窗户!
从“救火员”到“领航舵手”
周老师讲技术骨干李青案例,瞬间让我想起2019年初任班长的自己,当时的自己跟李青一样,技术活还行,一到“管人理事”就手足无措。记得第一次开班前会,我手里攥着本子直冒汗,嘴巴和大脑像脱轨的火车。那时的我,只会埋头苦干、四处“救火”,忽略了团队效能和班员成长。
周老师那句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”像一盆凉水浇醒我——班组长不是“高级技术员”,而是承上启下的“兵头将尾”,核心是点燃团队引擎!过去我总不放心,事事亲为,结果自己累垮,班员能力没长进,还觉得不被信任。后来我开始思考,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能否带新人?点子多的年轻人能否负责改善提案?另外,我还在班组里营造尊重差异的氛围,外向者公开表扬激励,内向者私下关怀重视。通过实践“一人一策”“人尽其才”,我逐步找到了带团队的感觉。
在机器轰鸣中守护“人的温度”
白老师冰河跋涉、荒野坚守,利用“8小时之外”苦练技艺的故事,深深震撼了我。“8小时之内是求生,8小时之外决定高度”让我汗颜。想起初当巡检工时,也曾满足于“按时上下班,干好本职工作”。是身边下班后琢磨技巧的老师傅慢慢影响着我,现在想想,我能成长为班长、工段长,不正是因为开始在“8小时之外”学习管理、提升协调吗?
而白老师讲的盾构机事故让我触目惊心——失去人的监督,自动化代价惨重!对“人机协同”的洞察,更是给我警钟!生产装置自动化程度一步步提高,我们对自动化的依赖也在一步步加深。这让我立刻反思,设备报警是直接复位还是深挖根源?新系统操作是死记规程还是理解原理?我想,班组的生命力,在于让冰冷设备与员工经验智慧深度融合。所以,我们要建立“经验萃取”机制,鼓励全员把优化流程的“笨功夫”和小创新记录下来、推广开去。确保技术赋能时,人的核心判断力、问题发现力和经验传承永不缺席,让工匠精神成为安全与质量的命脉!
砍掉“花架子”,让实干者“名利双收”
精益课堂那堂课,我记了满满两页纸。老师说“干多干少一个样,谁还愿意多干”,这话简直说到我心坎儿里——台账填得很完美,可现场的问题该堆还是堆。
回岗后,我要砍掉班组形式主义的台账和考评,解放精力聚焦现场问题解决、技能提升和流程优化。同时,在公司现有正向奖励机制的基础上,推动建立更加透明、直接的激励分配机制,让一线流汗动脑、解决真问题的同事真正“名利双收”,进一步激发班组活力与创造力!
从2017年攥着巡检本的巡检工,到现在带着几十号人的工段长,这一路磕磕绊绊。但周老师点破的“窗户纸”、白老师荒野的坚守、精益课堂敲醒的“闷棍”,都将成为我以后前行的灯塔。我将带着收获,以勇气和笃定重返岗位,把这些“宝贝”掏出来,跟我的组员一起,共同铸就班组之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