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说一段不一样的刮大风,春天刮风暖融融,夏天刮风那个热烘烘,秋天刮风是凉飕飕,冬天刮风冷死个人……”陕北说书的沙哑夹带着铿锵有力的唱腔在车厢里回荡,《刮大风》的旋律裹着黄土高原的苍凉,让这趟开往西安的绿皮车更添几分萧索。
这绿皮的老东西,喘着粗气,在铁轨上爬行,像一条年迈的蛇。我望着窗外飞逝的黄土沟壑,恍惚间又回到了十二年前那个深秋——也是这趟K字头的列车,载着十八岁的我驶向未知的军旅生涯。
那时的西安站,在我记忆里永远蒙着一层霜。9月,新兵们胸戴红花齐聚车站,乘坐火车奔赴陌生的军营。我也是其中一员。那时榆林到兰州没有直达,需要到西安站进行中转。也是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“西安城墙下的火车”。
“娃,到了说一声。”边上送行的父母们红着眼眶,有个母亲突然冲过来往儿子口袋里塞了几袋子零食,被送兵干部厉声喝止。“都不要乱跑、不要乱看,坐在自己包上,等通知!”送兵的干部拿着大喇叭呼喊着。
“出了门要好好表现,要听人家的话。”母亲临走前的安顿回响在耳边,我死死咬着嘴唇不敢动弹,眼眶里已泛起点滴泪珠,生怕犯了错被批评。毕竟是自己第一次出远门。
火车鸣笛声在不远处响起,意味着我们即将踏上去往兰州的火车。霎时间,整个月台突然爆发出压抑的哭声,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。而今想来,那哭声里裹挟着多少母亲揉碎的牵挂,多少父亲沉默的嘱托。
二刷
“旅客朋友们,前方到站西安……”广播声将我从回忆中拽出。
十二年后,二刷“十三朝古都”——西安,不知道是偶然,还是特意,选了同样同趟的绿皮车。
窗外的景色渐渐稠密。列车驶入站台时,我下意识地又看了看城墙,城墙依旧巍峨,而火车站则焕然一新,现代化的设施与古朴的城墙相映成趣,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。我深吸一口气,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厚重与活力。
下车后,我沿着记忆中的路线,缓缓走向出站口。每一步都仿佛在与过去重逢,那些年少轻狂的日子,那些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,都在这熟悉的土地上找到了归宿。如今的我,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新兵,不再是那个想家的新兵,而是经历了风雨洗礼,变得更加成熟与自信的“后生”。
此次“二刷”西安,是来参加集团公司举办的宣传通讯员培训。培训设在百年学府——西北大学,由于历史悠久,校内还依稀可见旧式的灰砖小楼被梧桐树荫温柔包裹。
培训中的新全媒体背景下公共事件传播规律与舆论引导、DeepSeek技术与传媒场景应用探索、“学习强国”学习平台供稿及编审规范、新媒体发展格局与融媒体建设趋向展望等内容让我耳目一新,受益匪浅。
“写文章要像持枪一样稳、准、狠。”
课程涵盖了当前传媒领域的热点与前沿技术,更从实践出发,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。让我深刻认识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如何准确把握舆论导向,领略科技在传媒领域的无限可能,更加明确了作为新闻宣传通讯员的责任与使命,也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。
这次培训,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窗,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。两天的课程紧凑而充实,而我也带着满满的“收获”,踏上了返乡的路程。
写在最后
西安这座城就像一本厚重的书,十二年前我只读懂了离别的章节,如今终于能品味成长的篇章。我知道,这不会是最后一次阅读这座城市——就像陕北说书人的故事,永远有新的篇章等待传唱。
火车上,翻开手机,不知是巧合,还是“算法”的精准推送。
“十年,日子过得真快呀”上了抖音热搜。
但2024年的生日当天乘坐火车去往武功山;2025年的生日当天乘坐火车返回工作地,这是巧合。
铁轨撞击声渐渐与心跳重合。这列绿皮车穿过十二年光阴,载着不同的我驶过相同的站台。变的只是我,和那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。
“黄沙吹老了岁月,吹不老我的思念……”护城河的水面泛起涟漪,仿佛在回应着时光的回响。
是啊,“日子过得真快呀,恍惚间,自己已到了而立之年。”在曲曲折折的人生道路上,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。有高山,有低谷;有阳光,有风雨。但无论遇到什么,我们都要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。因为生活的真相,就在于它既有痛苦,也有快乐;既有挑战,也有机遇。
而我们,要在这酸甜苦辣的生活中,不断成长,不断坚强,勇敢地走下去。就像莫泊桑说的一句话,“生活可能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好,但是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糟。人的脆弱和坚强,都超乎了自己的想象!有时候可能脆弱的一句话就泪流满面,有时候你发现自己咬着牙已经走了很长的路!”
相信在不断“二刷”的人生旅途中,我们会收获更多的美好和感动,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。